当前位置: 新闻资讯 > 珠宝

热衷深海开发砗磲珠宝市场

发布时间:2014-12-22 来源:南方日报 450

收藏大势

最近,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华林国际珠宝城作市场调研时,发现一种最近几年才在市场上流行起来的收藏新品种——其外观与象牙、珍珠相似,但名字却非常古怪,叫做砗磲。在请教专业人士后,记者才获悉,原来在国际珠宝市场上,砗磲并非默默无名的后来者,它与珍珠、珊瑚、琥珀一起,被西方人合称为四大有机宝石,而在中国,王族对砗磲的收藏把玩居然可以追溯到商纣王主政的那个时代,被中国佛教文化尊为七宝之一。

砗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珠宝,其目前的市场行情如何,应该如何辨别真假?(南方日报记者 冯善书)

 

揭秘

活体砗磲不能直接做工艺品

在华林珠宝城C馆一些彩宝专卖店,砗磲往往和碧玺、玛瑙、水晶、琥珀、绿松石等其他彩色美石混在一起出售。在一屋琳琅满目的宝贝里边,有经验的买家可以一眼就把夹杂在里边的砗磲找出来。中低档的砗磲,目前主要被加工成珠链、吊坠和小把件流通到市场,而且颜色也比较简单,以白色、牙白色和棕黄色相间两种为主。高档的砗磲颜色更丰富,分纯白、金丝、黄金砗磲、木色老砗磲、玉砗磲,还有少见的紫色、粉色、紫红色和更为少见的血砗磲。

与记者同行的中国商业联合会玉雕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方卡东拿起一串手链放在记者手里,由于经过打磨抛光,记者第一次触摸打量,感觉它与珍珠并无区别,而另一些没有经过抛光的小雕件,则外观上与象牙极其相似。

后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砗磲的成分与天然珍珠确实很接近,都以文石这一矿物为主,除此以外,砗磲与珍珠一样属于层状构造,外壳光洁明亮,在阳光照射下,还可以看到美丽的七彩虹光。根据地质专家的研究,砗磲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总体占比在86.65%至92.57%,另有5.22%至11.21%的壳角蛋白和0.69%至0.97%的水,此外还含有其他一些微量元素和10多种氨基酸。

砗磲的取材非常简单,顾名思义,就是用贝类动物砗磲的躯壳做成的。为此,很多初入行的收藏者常常把作为珠宝的砗磲与作为海洋动物的砗磲贝壳混为一谈。实际上,收藏级的砗磲与渔民从海底捞起来的活体砗磲的贝壳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熟悉自然科学的人都知道,砗磲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砗磲科生物的统称,有两属十种,广泛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民间一直把砗磲看成是海洋上最大的贝壳类动物,最大的砗磲贝壳宽近两米,可以用来做婴儿的澡盆。这种贝壳多产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深海领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澳大利亚、美国以及菲律宾等太平洋岛屿国家才集中开展对砗磲养殖和商业开发的研究。目前,我国仅南海领域有出产。

资料显示,大砗磲,又称库氏砗磲(Tridacna gigas),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稀有海洋生物,砗磲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CITES)附录二物种。

不过,活体砗磲不能直接用于珠宝开发。据方卡东介绍,能够作为珠宝饰品或雕件原材料的砗磲只能是已经死亡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并变成化石或玉化的砗磲动物的残壳。

 

产业

深海开发让贝壳化石进入市场

实际上,砗磲在我国商代已被认为是一种宝物。砗磲的名字,最早可以从东汉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中看到记载,里边有一则关于散宜生用砗磲敬献商纣王,换回被囚禁的周文王的故事。根据史载,清朝二品官上朝时穿戴的朝珠就是用砗磲所串成的。而在中国的佛教文化里边,砗磲穿成的念珠被高僧喇嘛视为圣物,因而,砗磲也像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一样,被尊为佛教七宝之一。在西方,砗磲、珍珠、珊瑚、琥珀,一直是有名的四大有机宝石。

既然砗磲文化有着如此久远的历史,为何在最近三四年才被国内的珠宝行业所认识和挖掘,从而成为一种市场流行的新藏品呢?

一位从事砗磲商业开发10多年的海南珠宝商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砗磲之所以在近几年才开始在市场上流行,主要是货源的问题。

珠宝学意义上的砗磲,专指古海洋生物经造山运动、由海洋随地壳变动升至高山经年累月所形成之海螺化石,仅取其尾端之部分切磨成珠的珍贵有机宝石。古代被作为宗教圣物的砗磲,基本上就是属于这类贝壳化石,是在大约五千公尺的喜玛拉雅高山上被发现的。这类化石存量极为稀少,不足以撑起一个现代产业链。正因如此,砗磲的原材料取之不易,在我国古代一直被视为异常珍贵的饰品,只有达官贵人或寺庙高僧才有少量收藏,一般民间很少看得到。

直到当代,随着人类对深海资源的开发能力不断提升,藏在深海的那些砗磲残壳才逐渐被带出海面,从而吸引了一些珠宝商人敏感的商业嗅觉。